• 规模化养猪生产工艺、环境调控的管理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二)
  • 发布时间:2008-12-30 21:01:51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2 、在国内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Auto-CAD用于规模化养猪场的建设工艺设计
    在系统考察比较了国内外规模化养猪设施设备技术与产品的基础上,专题组重点围绕单元式猪舍、楼房猪舍,装配式猪舍等新型猪场建筑模式进行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并创新性地将计算机CAD绘图技术用于猪舍建筑设计,研制设计出13套不同的生产模式,推广CAD系列图纸15套。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系统设计在国内同行业具有先进性。它的特点是:可以代替手工绘图所需的技巧,而且有着手工绘图所不及的先进性,仅需通过绘制猪舍的立体图便可以转换成不同方位的侧视图、俯视图以及主视图;且绘制精确、简单、修改容易;并且,可以与其它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互相利用得到彩色立体效果图、彩色平面效果图等等。避免手工绘图繁琐复杂又不精确直观,弥补手工制图的缺陷。采用这项技术对规模化猪场的建设具有实践意义。成功地为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猪场、黄石市江北农场畜牧公司万头规模化养猪场、武昌鱼集团养殖场、国营五三农场高湖猪场、天门青山畜禽公司灰市猪场、天门健康集团猪场进行了兴建与改造的技术设计。CAD技术显现了如下的主要优点:
    3. 2. 1、  CAD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现代养猪场规划设计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
    3.2.2、有效地提高了设计图的技术密度和实际效果,从不同的方位显现出总体与局部的技术构件,图象清晰、线条均匀;
    3.2.3、突破了采用人工的方法,所无法能够完成的三维空间结构,翻转处理以及各个部分着色技巧,提高了设计的能力和范围。
    3.2.4、由于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的主导作用,与之相配套的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表达整个技术活动的形象化。
    专题研究出的新产品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品种配套、美观适用、操作方便、充分克服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不足之处,受到用户的广泛欢迎,共向社会规模猪场开发4000多套(台)。共指导参加攻关协作的猪场、及辐射猪场30多家进行设备、设施配套与选型,为规模化猪场开展新工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与装备保障。
    3.3、进行“单元式全进全出”养猪生产新工艺模式的研究
       针对流水式养猪生产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养猪效益的特点。同时又能够克服过去那种“前未出空,后已进圈”的不间断式管理方式造成的养猪车间不能彻底空栏消毒的弊病。易于将前一批猪群的疾病遗留给后一群,很容易在整栋猪舍蔓延不断。见如:仔猪下痢等消化道疾病及母猪围产期疾病难于控制,甚至多种疾病交叉感染等。在少数农场养猪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借鉴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研究推出分单元化“全进全出”的养猪生产新工艺,收到了良好的生产效果。基本上消灭了仔猪黄白痢、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及母猪产道炎、乳房炎、无乳症等疾病。分单元“全进全出”养猪工艺同传统工艺及流水式工艺生产水平的结果对比详见下表4。
    表 4  华中农业大学单元式“全进全出”生产工艺与一般猪场生产效果对比  
      
    项目
    传统工艺  *
    流水式生产工艺 **
    单元式全进全出***
    母猪年产胎次(胎)
    母猪年产活仔(头)
    仔猪断奶育成率(%)
    仔猪保育期育成率(%)
    生长育肥期育成率(%)
    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数(头)
    万头猪场所需种母猪头数(头)
    万头猪场所需养猪操作人员(人)
    仔猪消化道疾病发病率
    仔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率
    商品猪上市形式
    1.8
    18
    85~87
    ----
    95
    14.5~
    14.9
     
    671~690
     
    71
        高
    一般
    集中
    2.2
    22
    90~92
    95
    95
    17.9~18.3
     
       546~559
     
    30
    较高
    均衡
    2.2~2.4
    22~23
    92~93.5
    97
    97
    19.0~21.5
     
    526~465
     
    30
       低
    均衡
     

    [注] * 鄂东某猪场1999年生产数据。**湖北黄石某猪场1999年生产数据。***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1999年生产数据。
    3.4、规模养猪“繁殖节律调控”技术研究
     “分段饲养、同期发情、同步分娩、全进全出”是现代规模化养猪工艺流程和高效率运行相配套的核心技术。科学适宜的分段饲养,可以提高生产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猪群的生产潜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实行科学的早期断奶技术,实施“繁殖节律调控”技术。
    3.4.1、本项研究从综合考核养猪生产效率的角度,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设定的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出栏猪头数为评价指标,分别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国营人民大垸二猪场和湖北省农科院畜牧所三猪场为地点开展试验。以“中国瘦肉猪新品系母猪”和“杜长大”商品猪为对象的试验,结果以“长大”二元配套系种猪为对象的试验结果见下表5。
    表5 、   不同断奶日龄对母猪年生产力的影响
     

    项  目
    35d
    42d
    49d
    产仔窝数(窝)
    10
    10
    9
    总产仔数(头)
    122
    115
    107
    总产活仔数(头)
    121
    113
    101
    窝平产仔数(头)
    122±1.48
    11.5±1.84
    11.89±2.26
    窝平产活仔数(头)
    12.1±1.45
    11.3±1.89
    11.22±1.72
    70日龄育成数(头)
    113
    102
    95
    70日龄育成率(%)
    93.39
    90.27
    94.06
    断奶至发情天数(d)
    3.6±0.48
    3.5±1.08
    3.44±0.73
    断奶至配种天数(d)
    5±1.05
    4.5±1.08
    4.78±1.09
    一次发情受胎率(%)
    90
    100
    88.89
    次胎窝平产仔数(头)
    11.67±1.22
    10.5±1.18
    11±1.93
    次胎窝平产活仔数(头)
    11.56±1.42
    10.1±1.45
    10.88±1.64
    繁殖周期(d)
    154
    160.5
    167.78
    年产胎次
    2.37
    2.27
    2.18

    从表可以看出,湖北省的种猪场仔猪断奶适宜日龄为42天,商品猪的断奶适宜日龄为35天,比通行的断奶日龄提前7-18天,通过推行适宜早期断奶,可使母猪年产胎次增加0.1-0.2胎,年提供商品猪增加1-2头。
    3.4.2、 1999年秋季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选择空怀经产母猪56头,按对等原则分为两组,试验组30头,以FD-600催情素诱导发情,对照组26头不作处理,自然发情。结果试验组母猪在注药后3-6d发情率为86.7%(26/30),同期对照组发情率为73.08%(19/26),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另外,选择临产英系大白母猪66头。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6头,用氯前列烯醇诱导母猪分娩 ;对照组30头,自然分娩。结果试验组在用药后24.08±9.18小时开始分娩,两天内有94.44%(34/36)母猪分娩。试验组白天分娩比例,平均妊娠期、胎衣排出期分别为80.56%、114.47±0.70d、24.92±31.99min,对照组分别为53.33%、115.27±1.70d、41.97±42.68min,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氯前列烯醇诱导可使母猪分娩高度同期化,对新生仔猪无不良影响,经济效益显著。
    3.5、开展了规模化养猪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针对武汉地区特定的自然气候条件,夏季高温湿热、冬季低温湿冷,对养猪生产的干扰大、损失大。采用了一些关键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5.1、从建筑设计上考虑屋面、墙体的隔热和保温性能;从管理的角度,考虑车间内合适的存栏密度。
    3.5.2、冬季供暖——科学地按照猪群的繁殖与生理的特性不同,对极差温度的耐受性不一,冬季产仔哺乳车间和仔猪保育车间采用热风炉或者热水循环供暖,舍温可达18~20?C。局部采用电热板辅助。
    3.5.3、夏季采用不同的防暑降温方法——产仔哺乳车间降温
    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包括湿帘和轴流风机。试验结果:当舍外温湿度分别为32.3?C、58.9%。运行45分钟后,舍内温湿度分别为29?C、79.1%。平均温度下降3.3?C,湿度增加20.2%。氨气浓度下降0.21mg/l。舍内平均风速0.53m/s。
    滴水降温系统:包括滴水和正压送风。在猪只头部周围滴水,然后通过正压送风,使母猪头颈部的风速达到0.6~1.0 m/s。由于传导和蒸发作用,带走母猪大量体热,有效的缓解母猪热应激,母猪体温下降0.5?C,呼吸频率降低16次/min。使母猪感到凉爽、舒适、呼吸平缓。在应用过程中,当舍温29?C以下时开启风机实行负压通风,舍温超过29?C开启滴水降温系统,舍温超过32?C开启湿帘降温系统,这种降温方法较为稳定有效。
    3.5.3、单体妊娠车间降温
    “滴水+纵向正压通风”。经示范场应用测试,当舍内温湿度分别为36?C、65%时,滴水和不滴水呼吸频率分别为65.5次/min和128次/min,舍内平均风速达1.24m/s。
    3.5.3、仔猪保育车间降温
    集中细雾降温系统。该系统在猪舍进风口处布置喷雾装置的蒸发降温方式,通过细雾滴喷入猪舍进风口空气中蒸发吸热使之降温。在保育舍试验结果:当舍外温湿度分别为33.2?C、57.4%时,运行20分钟后,舍内温湿度分别为29.3?C、79.3%,温度下降3.9?C,湿度增加21.9%,氨气浓度下降1.208mg/L,猪舍内平均风速为0.71m/s,在高温天气风速适宜。
    3.5.4、空怀妊娠车间和生长育肥车间降温
    该舍为传统的开放式猪舍。应用局部环境——射流控制喷雾降温系统。由送风系统、喷雾系统组成。对各猪栏局部环境加以控制,在每个栏位设置气流喷孔,由气流射流在栏内猪活动区域,形成气流场。再由喷雾系统向气流中加入细雾滴,依靠水雾蒸发吸收种猪体热和周围环境热量。为猪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经运行测定,降温系统控制区域内,平均风速0.79m/s,控制区内平均温度比控制区外下降3?C,可降低呼吸频率15.09次/min,体温降低0.13?C。并确定31?C为该系统开启最低温度。

       4.开展技术组装配套,顺利完成攻关任务
           通过近五年的科技攻关,专题充分应用现代养猪新理论、新技术,将单项技术进行整合配套,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进行嫁接,将现存技术与创新技术进行组装,取得了明显进展,达到了攻关目标的要求,完成了攻关任务,表6列出了与本专题签订协议试验示范场的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表6、      8家攻关示范猪场攻关指标完成情况
    单位  规模   100公斤出栏日龄  出栏率(%) 母猪年产胎次  母猪头平年
                                                                      出栏商品猪头数
    省畜牧所     0.5万头    172               206.0           2.13          20.17
    华农大       0.5万头    166.2              178             2.0          19.79
    五三农场     1.5万头    170               182.3           2.19          21.44
    江北农场     1.0万头    175               199.4           2.25          17.44
    京山种畜场   1.0万头    165               172.0           2.06          18.24
    大垸农场     1.0万头    178               205.0           2.05          19.18
    花湖农场     1.0万头    181               194.0           2.31          19.38
    总口农场     1.0万头    170               188.3           2.2           22.35
    合计或平均   8.0万头    174.13            196.88          2.17          20.57
    攻关目标      5万头     170               160             2.1           18
    效果比较    +3.0 万头   -4.13             +36.88         +0.07          +2.57
     


           从表6 可以看出,本专题8家示范场除商品猪达100公斤日龄比攻关指标尚差4天外,(比“八五”末期提高10公斤,相当于缩短饲养期15天)示范规模、出栏率、母猪年产胎次、母猪年出栏优质商品猪头数等四个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攻关目标,其中出栏率与母猪年提供商品猪头数两个反映养猪水平的综合指标大幅度超过攻关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5.通过五年的攻关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
    5.1  湖北规模养猪新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成果针对湖北及我国大多数养猪地区的实际状况,建立了“全程工厂化养猪新生产工艺流程”和“部分工厂化养猪新生产工艺流程”模式两种,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参数及相关设施设备配置模式,研制设计出了先进的规模养猪生产模式、CAD系列图纸及“金刚”系列工厂化养猪新设备产品。运用的技术模式先进实用,产品配套性好。
     5.3规模养猪规范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项成果包括对规范规模化养猪企业建场与生产管理具有指导意义的四套技术规程:《规模化养猪场建设工艺技术参数》、《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与控制规程》、《规模养猪企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规模化猪场企业管理技术规程》;及规模化养猪企业指标评价技术模型与方法、等级评价标准等。可以作实现规模化养猪企业科学管理,形成管理规范的理论依据。
    5.4 公开发表研究论文、报告35篇
    6.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现代生产工艺的规模养猪科技试验基地与生产线
           由于本专题的试验示范场新生产工艺技术应用成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参加“九五”攻关课题的规模猪场进行了大面积的生产工艺改革。表  统计了参加“九五”攻关示范猪场新生产工艺技术应用情况。
    从以下表7可以看出,五年多来的专题攻关14家攻关试验示范场共投入4129.90元的建设资金为建立新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大面积新、改扩建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达74816.17平方米,投入工厂化养猪关键设备6813套(台),相当于新建10个万头猪场。从表   可以看出,本专题研究紧密结合规模养猪生产实践,研究成果物化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平均年新增产值16750万元,年新增效益2900万元,按实施应用了三年计算,已累计新增产值5亿多元,累计创纯利润8000多万元。
    实践证明上述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先进实用,贴近我国规模化养猪实际,是规模化养猪业急需的关键技术,深受欢迎,容易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的规模化养猪生产已占整个养猪生产的15%~20%,并以年1%以上的速度递增,规模化养猪已成为养猪业发展总趋势,因此,上述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表7、   “九五”期间攻关示范猪场新工艺设施设备配套情况(万元、M2、套、头)
    单位 工艺类型 投  资 建设面积 限位栏 产床(栏) 保育〔栏) 年新增规模
    省畜牧所 全程工厂化装配猪舍 146 3510.5 352 80 80 7700
    华中农大 全程工厂化装配猪舍 120 2122.87 260 84 84 6700
    五三农场 全程工厂化楼房猪舍 512 8000 384 144 56 9500
    青山畜禽 全程工厂化楼房猪舍 120 3004 240 240   8600
    花湖畜牧 全程工厂化楼房猪舍 300 1300 600 160 160 15000
    省良种场 全程工厂化 1130 7224 147 174 120 5800
    江北农场 全程工厂化 500 8000 450 120 120 8000
    仙桃畜禽 全程工厂化 370 19310 235 250 200 8700
    总口多经 部分工厂化 211.9 381.8 144     2600
    大垸多经 部分工厂化 70 1463 230 50 34 5000
    蒲团合营 部分工厂化 50 3000   80 80 3000
    九垸农场 部分工厂化 50 3000   80 80 5000
    京山种畜 全程工厂化 350 5000 225 180 150 5000
    浠水长流 部分工厂化 200 5000 500 120 120 5000
    合  计   4129.9 74816.17 3767 1762 1284 956000


    成果已在湖北、河南、湖南、广东、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地48家规模化猪场推广应用,总规模达到56万头/年。按牲猪出栏率192.09%计算,较一般生产场高20个百分点以上,在同等规模的条件下,减少饲养基础母猪群3000头以上,每年可节约成本540万元以上。
    7、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经验
    7.1、明确目标,规范管理,是成功实施的关键措施
        为保证专题的有效实施,专题根据课题组的要求组织制定了专题管理、经费管理、资料管理、成果管理、试验示范猪场管理等有关管理办法和相应技术规程及考核验收标准。在猪场选择上,严格执行高标准,并实施流动管理。同时,根据我省实际,在试验示范猪场管理办法中规定了每个猪场必须投入一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与更新。经统计1996~2000年全省14个试验示范猪场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4729.90万元,新建改扩建猪舍面积74816.17万平方米。在专题实施上,明确任务,落实到人,研究专题分别由省农科院畜牧所和华中农大承担,各专项研究内容分解落实到专人负责实施。16个试验示范基地猪场,由华中农大、省畜牧所和省畜牧局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三个单位根据省科技厅的要求和试验示范的需要,对每一个猪场都分别派出了1~2名技术人员长期帮助其开展研究工作。
    7.2、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技术集成,能加快攻关目标的实现
          为了加快攻关进度,提高专题研究水平,一方面,我们针对湖北省规模化养猪新生产工艺流程建立的难点,先后组织专题示范基点40多人次到北京、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参观、考察与学习;另一方面,先后三批次选派科技管理骨干14名到欧美等养猪发达国家访问、考察与学习。通过上述措施,使专题组及时掌握了国内外规模化养猪的先进管理经验与新生产工艺流程技术,吸收组装到了专题的攻关技术模式之中,对提高湖北省规模化养猪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7.3、抓推广,促产业化,是专题攻关的根本任务
    为了促进养猪产业化进程,对养猪业发展真正起牵头和带动作用,专题组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辐射,实施全方位服务和“交钥匙”工程,包括8家攻关协作单位在内的30多家单位,签订了规模化养猪技术协议,为猪场提供总体规划布局、基建工程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提供配套种猪,核心预混料和饲料配方、管理规程、防疫规程以及人员培训等。在示范基点中推行“技术服务站+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进行产业化,采用“三提供一回收”(提供种猪、提供饲料、提供技术、保护价回收产品)的方式,与养猪户达成协议,并将养殖户联合成立了养殖协会,形成了20万头辐射规模。通过以上形式,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养猪业的大发展。
    通过专题的实施,我们认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结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佳途径,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猪场作试验示范猪场,把技术研究、开发与规模化养殖融为一体,对瘦肉猪产业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