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社8月12日电(王清金)8月11日,在江油市二郎庙镇金石村3组见到李代保时,他正提着一筐石灰,在一片废墟上绘制着看起来不大、但却很规整的小方框。看到他熟练的动作和一张被晒得黑黝黝的面孔,让记者并没有马上把他和象牙塔中的骄子联系起来。 “我要在这里建个新猪场,养猪规模要比地震以前搞得更大!”李代保胸有成竹地告诉记者。
弃高薪回家养猪 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7年3月,本科毕业的李代保作出了一个让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在广东一家企业的高薪工作,回家养猪! “啥?回家养猪,你敢!好生在单位工作,再胡思乱想,看老子不收拾你。”电话里,父亲对儿子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威严地拒绝了他回家养猪的打算。“娃儿呀,爹妈辛苦一辈子,就为了让你能够读上大学,跳出‘农门’。你在外面工作好、收入高,全村人都羡慕着呢,咋个想起要回来当农民哦。”母亲希望用慈爱打消李代保的想法。 但是,一向孝顺的李代保这次铁了心要“忤逆”一回。“谁说农村就不能干出一番事业,人生在世,为了自己的梦想,拼搏一回又何妨!”李代保告诉记者,他这个想法早在读大学时就有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坚持搜集养殖信息。当时,正是生猪产业低迷的时候,他认为,进军养殖业的时机到了。去年3月,李代保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在广东一家玻璃工艺公司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江油市二郎庙镇金石村3组。 二郎庙镇金石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山沟。村子座落在距离场镇8里多远的山沟里,一条坑洼不平,坡陡弯急的土路是唯一与外界连接的通道。站在村委会的位置,放眼望去,四周皆山,高上云宵。小块小块浅薄而贫瘠的地里,玉米像营养不良一样细细地长着。而李代保的家还在距离村委会2里远的半山坡上。他家兄弟姐妹四人,全靠父母种地养大。他深知父母的艰辛,读书期间就经常利用假期到镇上打工补贴家用。2000年,李代保如愿考上了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李家成为最受乡亲们尊敬和羡慕的对象。四年后,李代保本科毕业被广东一家企业招聘,并逐步升任为管理人员,收入不菲。似乎他只需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美好的前程就在眼前。 “李家娃儿精神是不是出问题了哦,放下那么好的工作不要,一个大学生回家养猪?”“是不是受了啥刺激哦,要不就是书读得太多,人变傻了?”李代保回家养猪的消息,在金石村引来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希望在地震瞬间化作泡影 那时他是何等的揪心
回到金石村的李代保,决心在山沟里打拼一番,用自己的才干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于是,去年正当春暖花开之际,李代保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筹资金、选场地、买种猪……他成天围绕兴办一个养猪场忙碌着,俨然一副猪倌形象。 可是,困难很快接踵而来。自己仅有的的两万元积累远远不够;家里场地窄小,无法进行规模化养殖;没有可参照的圈舍建设图纸……所有这些,丝毫没有让李代保动摇和退缩。他的执着与坚毅,感动了原先反对他的父母。父母拿出多年的积蓄给他说:“娃儿,爸妈和你一起干吧!”李代保的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他发誓不仅自己要富裕起来,而且要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的面貌。 当地政府了解他的情况后,对他敢于突破就业观念,回乡创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村里将一所闲置的小学校以较适宜的价格买给了他,并且缓期收款。镇政府帮他协调贷款3万元,畜牧站与他结对,坚持为他提供最新信息和养殖技术。镇上和村里的支持,使李代保在困境中如虎添翼。很快,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建起来了。与此同时,他把几间祖屋也改成了圈舍。引种的1头大约克种猪、18头内二杂优良品种母猪和40多头育肥仔猪,开始在“新家”快乐地成长。三个多月后,育肥猪出栏了。第一批13头肥猪买了16000多元,除去成本,净赚4000多元。李代保的心里乐开花了,父亲也笑着说:“看来,走规模化、科学化养猪这条路,整对头了!” 接下来,一切都很顺利,存栏生猪越来越多。由于市场火爆,资金回收也越来越快。到今年年初,李代保已经基本收回了养猪投入。正当开始赢利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李代保刚刚开始的养猪事业,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5月12日中午,和往常一样,李代保喂完猪,正打算上街去买些饲料回来。突然间,地动山摇,养殖场屋顶的瓦“劈里叭拉”往下掉,大猪小猪挤成一团,叫声一片。“看到猪场的房子剧烈地东摇西摆,听到猪儿的惨叫,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完了,猪儿肯定会被砸死,养殖场完了。强震中,不敢进去察看,全家人蹲在屋外的空地上,唯有暗自祈祷。 所幸的是,地震虽然造成养殖场建筑设施严重受损,但却没有砸死一头存栏生猪。摇摇欲坠的圈舍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灾后第6天,李代保不得不将54头快出栏的育肥猪,以每斤低于市价1.2元的价钱贱卖了。为此,他损失了15000多元,加上受损的房屋和圈舍,累计损失十多万元。看着自己和父母苦心经营的家当,在地震瞬间化为泡影,李代保欲哭无泪。
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 他在废墟上重新点燃了希望
正当李代保一筹莫展之时,二郎庙镇党委、政府和村支部、村委,再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村里将帐篷等救灾物资优先发放给他家,帮助他联系圈舍,对幸存生猪实行寄养。在建材紧张的情况下,镇上帮他联系购买到了重建圈舍的水泥、砂石和钢筋等建筑材料。镇村的鼓励与支持,使李代保很快重塑了恢复重建的信心。 李代保认为,地震之后生猪产业遭受重创,越是这种情况,市场需求量越大,就更应该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他对父母和邻里乡亲说:灾难是暂时的,只要从头再来,重建的家园将更加美好。他将幸存的母猪和小猪迁回情况较好的、家里的圈舍饲养,又在帐篷边搭起一间临时圈舍饲养种猪,把其余的育肥猪寄养在邻居的圈舍里饲养。此后,他请人又和父母一起,拆除了原来那个养猪场的危房,把存栏生猪卖出后,加上向亲戚的借款,又凑集到了近十万元资金,准备修建一个规模更大、设施更加完善的养猪场。 为进一步掌握养猪技术,地震之后,李代保四处拜师学艺,目前已得到了绵阳正大、德阳恩普尔、江油响当当饲料厂家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李代保坚持苦学《四川畜医》、《母猪饲养技术》等知识,掌握了一整套生猪饲养技术。他勤学好专,在养猪实践中研制出的中草药养猪新技术。经过对比实验,生猪长势好、抗病能力强的特点十分明显。 李代保把自己掌握的养猪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四邻八乡的养猪群众,他说: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只有所有养猪户团结起来,互帮互学,共同发展,生猪养殖才能在当地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为此,今年7月28日,李代保牵头正式成立了“江油市大爱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该社现有10位成员,都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他告诉记者:“取名‘大爱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是为了纪念这次灾难,同时也为了激发大家重建家园的信心。” 采访结束时,李代保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虽然我的家乡现在并不富裕,但这山山水水,实际就是一座宝藏。等条件成熟了,我要修建一条水泥公路连接村外。到那时,我要在山上养野鸡,山下建猪场,发展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憧憬未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一定会变得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