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简称“国十条”)之后,有关媒体报道,新一轮地方安排投资项目超10万亿元,已经远远超过国务院计划投资的4万亿规模。这让笔者感到中央的扩大内需政策,正在各地变形走样,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正在形成新的热点。新一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博弈,从长期看必将带来很多负效应,值得关注。 从这一轮投资的方向和结构分析,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江河水库及土地整治等方面。新的投资热必然会推动货币供应量超中央计划控制,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特别是工矿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同时由于大上项目和上大项目,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就会被这些项目收盘,众多的中小企业将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通货紧缩也将相伴而生。新一轮投资热点,恐怕很难增加小企业的用工数量和农民收入,将消费需求带动起来。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加强投资与消费需求结构调整,注意防止两极分化的进一步加大,造成持续的消费需求不足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一轮投资热可能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早做预防性宏观控制。为此,笔者再次建议,将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这样既能解决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消费与投资需求。 扩大内需,必须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我国有3.6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利用扩大内需政策,通过财政投入引导农户发展合作金融组织,既能调动农民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对三农反哺,既能解决城市工业品下乡和工人就业,又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既能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又能提高农民收入。按每个村财政投入100万元计算,财政可直接投入6500个亿,同时也能够引导农民集聚6500个亿,共计1.3万亿。从理论上讲,此举可引导银行投入13-15万亿资金下乡。 扩大内需,必须建立银行支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制度。市场机制通过银行机构储蓄、工产品交换、医疗、教育、法律诉讼等将农村资金吸收到了城市,而农村没有货币供应,就不可能保证经济增长,就不能实现扩大消费需求带动城市工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引导市场的力量,将市场资源向农民和农民信用合作组织配置,这样才能保持农村货币供应可持续增长,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和内需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金融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问题的根源是农村没有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组织和体系,这造成银行与分散的个体农户进行交易成本过高,商业不可持续,同样个体农户面对高度商业化的金融组织,地位较低,难以获得贷款和商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金融组织化水平太低。寄希望商业资本帮助解决小农利益,是非常天真的。农村金融改革被商业资本绑架,扩大内需政策就会成为泡影。因此,国家在有所控制、鼓励竞争的同时,更应将着力点放在引导与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和体系上来,允许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在县域内联合,鼓励商业资本与合作金融组织协作,实现解决民生问题与商业资本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扩大内需,还必须提高政府调控政策能力,建立科学的农村合作金融考评体系。现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政绩工程很热,民生工程很弱;GDP增速很高,消费能力下降;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央政策方针难以贯彻和落实,宏观调控能力较弱,以这次扩大内需来讲,到了各地是千军万马上项目,已经产生了与中央强有力的博弈机制,很难纠正过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的考评体系和机制还不够科学,没有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绩效考核。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之所以政府不热心,部门不关心,除了不懂合作金融发展规律外,问题还是出在追求“大”上。当前特别重要的,是要把调控力度向农村资金互助社培育和发展上倾斜,把引导和扶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列为政府考评的重要内容,用制度保证国家投入真正用于改善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