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养户减少,专业养猪户和规模养猪场呈增加趋势 与打工收入相比,分散养猪收入在农民收入结构中比重大幅下降。更多的劳力把外出打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青壮劳力潮水般涌出,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打工去了。过去养猪户占农村总户数的90%以上,而目前减少到50%左右,有些地方减少到30%以下。同时,专业养猪场和小规模养猪户开始积极“补进”。如湖南省新邵县养猪专业户从2002年的867户发展到目前1290户,全县年出栏50头生猪的专业饲养场为426个、其中出栏商品猪100头以上的猪场有52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157个和31个。据调查数据显示,规模养猪比传统散养可缩短1-2个月的饲养时间,节约饲料成本17%,饲养成本降低20%左右。针对这种现象,专家指出,农村养猪规模要适度,要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平相适应,规模要服从效益。在农村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获得的经济效益较好,而经济欠发达、生产为水平不高的农村,以年出栏商品猪10-30头的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最佳。 二、以中西部为主产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销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东部的沿海地区由于生猪养种场固定资产投入、水电价格、劳动力价格和排污成本远比中西部地区高,在价格上和成本上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是随着国家环保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畜禽养猪业污染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各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的省市正在采取治理环境卫生的措施,不仅不准城区内养猪,而且城乡结合部也不准养猪,在农村只准专业户养猪,不准散养,因而大大压缩了生猪养殖规模,减少了饲养量,其猪肉供应主要依赖于中西部地区。 三、生猪无公害生产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国际上看,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安全事件风起云涌。食品安全问题已上升到引起经济滑坡、社会恐慌的政治事件。从国内消费情况看,消费者对“放心菜”、“放心肉”的呼声渐高,猪肉的质量安全管理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农业部出台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的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提出了用五年左右时间,基本实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近年来生猪主销区都对生猪流入实行严格检测下的市场准入制,只有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生猪才允许进入。 四、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趋势明显 生产力要素将向最适宜的区域优势产业集中,逐步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生产力布局,以提高竞争力。如湖南规划以107国道为轴线,选择有生产基础、有外销出口条件、有区位优势的35个县进行重点扶持,将其打造成规模化商品猪生产基地,猪肉产品加工基地和外销出口基地,并推进产业化经营。 五、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许多养猪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成立了协会,发挥协会的统一协调作用,避免无序竞争和相互压价,实现行业自律,发挥协会的行业组织作用,开展交流作,统一生产行动,推行标准化,并逐步承担政府转移过程中分离了来的一些职能,构造政府与行业之间的联系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