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友志人物小档案 经营项目:生态养猪
 经营规模:年出栏6000头,万头猪场正在建设中
 经营理念:讲生态、高起点、规模化
 
 一排排正动工新建的厂房,是张友志不断向前的动力和希望。     一见面,真看不出开着小汽车的张友志是个“猪倌”,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跟猪打交道,从未转行。积蓄了20多年的力量,他正在向鄂东南最大的、自主建场的民营养猪企业迈进,也在悄然引领养猪业的升级。张友志是蒲团人,1987年,20来岁的他就进入市粮食局下属的养猪场工作,后来,这个养猪场成了武昌鱼养猪场。
 从饲养员到供销员,张友志在这一行摸爬滚打到2000年。这时,国有企业面临改制,刚过而立之年的张友志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谋划了。该干什么?他想了好久,还是依一句老话“不熟不做”,最后他选择了养猪。因为自己还未与原单位脱离关系,张友志就一边工作一边租赁了原市公路段的一家猪场。
 第一次创业,张友志下了很大决心。他知道,养猪是个高风险行业,猪场管理不善,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在家人与亲朋的全力支持下,他凑到了60万元的资金。
 猪场的工作要启动了。这时,有人对张友志说,这么多养猪户到城里餐馆拉泔水喂猪,一年下来会节省好多成本。听到此话的张友志马上反对道:“用泔水喂猪,看起来蛮划算,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规模养殖。泔水吗,易坏、易生病菌,也会给猪肉的品质带来影响。”
 于是,他力排众议,走高起点的发展之路。他从华中农业大学购回了瘦肉率高的高品质长白猪种,自繁自养,自己配制饲料。到2001年下半年,一个近1800头生猪的养殖场建成了。2002年下半年,他开始收获创业成果,第一批出栏肉猪410余头。到这时,曾力劝张友志养“泔水猪”的朋友服了,这种规模非正规化养猪不行。
 有了几年的积累,2005年,张友志投入300多万元在蒲团乡横山村建起了占地40多亩、年出栏6000头生猪的生态猪场。
 走进紧挨着猪圈的猪场办公楼里,记者居然闻不到养猪场特有的味道。原来,张友志把他的猪场建设得更先进了一步,猪舍的下面建有20多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猪产生的粪便就直接排进了沼气池。沼气池里产生的废渣、废水是养鱼户的好鱼肥,沼气成了养猪场的生活燃料。“到我这里买沼气池干粪的,还有武汉左岭的养鱼户,一拖拉机要卖70块钱。”张友志笑着说。
 采用了生态养猪的办法,再加上聘请了精通兽医医术的管理人员,张友志猪场的猪患病率也低。去年,生猪蓝耳病发病率较高,可是张友志猪场的猪却安然度过。一方面,猪场的环境建设得好,另一方面,科学接种预防也很重要,“猪场的仔猪,出生个把月就开始打针预防,打的还是药性稳定、质量好的针,这个钱省不得。”张友志说。
 现在,张友志又在蒲团乡上倪村投入900万元,准备建一个占土地83亩、水面1000亩的立体养殖万头猪场。走在将于7月中旬完工的新猪场的建设工地上,张友志对记者说:“生态,是我坚持打的一张牌。绿色、无公害,是闯市场的利器。我搞立体养殖还是这样。”
 “你养猪的规模能在鄂州排得上名次吗?”记者好奇地问。“在这个行业做了20多年,就整个鄂东南地区来说,目前,我还没听说个人独资、自主建设的猪场有我的猪场这么大。”已是市养猪协会副会长的张友志自豪地说。
 采访手记:养猪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是,从张友志这里,我们却看到了我市养猪行业的悄然升级,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模式正逐渐取代过去的围圈、拌糠的简单群养。从他的身上,也看到了养猪业想要做大做强,也得要像办工厂开公司一样分析市场、生产好的产品。从目前我市的养猪行业来看,成规模的还不太多,怎样把自己的养猪事业做大,张友志的经验值得借鉴。养100头、1000头、10000头猪,其中的管理与市场开拓都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