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早期人们对本病原体长期认识不清,都认为是病毒,直至1965年Maxe和Goodwin等才证实为肺炎支原体。1973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次以病猪的肺组织通过猪肺埋块细胞培养法分离到一株致病性支原体,翌年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直接从病猪以无细胞培养基培养获得一株致病性支原体,以后广东、广西等8个省、自治区亦相继分离到肺炎支原体。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继发性感染也造成严重死亡,所致的经济损失很大,对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病原 病原体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或M.suipneumoniae)支原体属(Mycoplamasataceae)成员。因无细胞壁,故是多形态微生物,有环状、球状、点状、杆状和两极状。本菌不易着色,可用姬姆萨或瑞特氏染色。 本菌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生长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液体培养基含有水解乳蛋白的组织缓冲液、酵母浸液和猪血清组成。江苏Ⅱ号培养基,可提高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率。在液体培养基生长时,首先观察到是pH改变,但产酸的快慢与接种量、培养基新鲜度及菌株不同有关,而产酸程度又与菌体的毒力和数量有关。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慢,接种后经7~1Od长成肉眼可见针尖和露珠状菌落。 组织培养,应用猪肺埋块,猪肾和猪睾丸细胞培养可继代。病料接种乳兔,经连续传代600多代,对猪的致病力减弱,并仍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 猪肺炎支原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不强,圈舍、用具上的支原体,一般在2~3d失活,病料悬液中支原体在15~20℃放置36h,即丧失致病力。猪肺炎支原体对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但对壮观霉素、土霉素和卡那霉素敏感。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病学   自然病例仅见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性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次是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肥育猪发病较少,病情也轻。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很多地区和猪场由于从外地引进猪只时,未经严格检疫购入带菌猪,引起本病的暴发。哺乳仔猪从患病的母猪受到感染。有的猪场连续不断发病是由于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排菌感染于健康猪。本病一旦传入后,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 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通过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将含病原体的分泌物喷射出来,形成飞沫,经呼吸道而感染。如给健康猪皮下、静脉、肌肉注射或胃管投入病原体都不能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尤以饲料的质量,猪舍潮湿和拥挤、通风不良等影响较大。如继发其他病常引起临床症状加剧和死亡率升高,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有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球菌、猪鼻支原体等。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d,按X线检查发现肺炎病灶为标准,最短的潜伏期为3~5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根据病的经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 急性型: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病初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一隅或趴伏在地,呼吸次数剧增,每分钟达60~120次。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发出哮鸣声,似拉风箱,有明显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体温一般正常,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到40℃以上。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也较高。 慢性型:急性转为慢性,也有部分病猪开始时就取慢性经过,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主要症状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时,咳嗽最明显。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喘气)。这些症状时而明显,时而缓和。食欲变化不大,病势严重时减少或完全不食。病期较长的小猪,身体消瘦而衰弱,生长发育停滞。病程长,可拖延2~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以上。病程与预后,视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的好坏差异很大,条件好则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病死率低,条件差则抵抗力弱,出现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 隐性型:可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成。有的猪只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用X线检查或剖解时发现肺炎病变,在老疫区的猪只中本型占相当大比例。如加强饲养管理,则肺炎病变可逐步吸收消退而康复。反之饲养管理恶劣,病情恶化而出现急性或慢性的症状,甚至引起死亡。 病变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到膈叶。早期病变发生在心叶,如粟粒大至绿豆大,逐渐扩展而融合成多叶病变一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部界限明显,像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颜色转为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态的程度减轻,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肺门和膈淋巴结显著肿大,有时边缘轻度充血。继发感染细菌时,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还可见其他脏器的病变。组织学变化,早期以间质性肺炎为主,以后则演变为支气管性肺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数量减少,小支气管周围的肺泡扩大,泡腔充满多量炎性渗出物,肺泡间组织有淋巴样细胞增生。急性病例中,扩张的泡腔内充满浆液性渗出物,杂有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慢性病例,其肺泡腔内的炎性渗出物中的液体成分减少,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特征可作出诊断,本病仅发生于猪,以怀孕母猪和哺乳猪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为慢性和隐性经过。症状以咳嗽、气喘为特征,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特征性病变是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前下缘有实变区,肺门淋巴结肿大。 诊断本病时应以一个猪场整个猪群为单位,当猪群中发现一头病猪,就可以认为是病猪群。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隐性或可疑患猪通过X线透视阳性可作出诊断。在X线检查时,猪只以直立背胸位为主,侧位或斜位为辅。病猪在肺野的内侧区以及心膈角区呈现不规则的云絮状渗出性阴影。 20世纪80年代后在血清学诊断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如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微量间接血凝试验、微粒凝集试验、ELISA等,近年也开展核酸探针、PCR技术的研究,这些诊断方法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猪肺疫和猪肺丝虫的鉴别诊断。猪肺疫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临床症状表现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程为1~2d。主要病变为败血症变化或纤维素性肺炎,取病猪和病死猪心血或肝抹片,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丝虫能引起猪咳嗽,主要病变是支气管炎,炎症多位于膈叶后端,切开病变部可发现肺丝虫,粪便检查可见到肺线虫幼虫。 防制   自然和人工感染的康复猪能产生免疫力,说明人工免疫是可能的,近年来菌苗研究取得进展。农业部兽药监察所研制成猪气喘病乳兔化弱毒冻干苗,对猪安全,保护率80%,免疫期8个月。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制168株弱毒菌苗,对杂交猪较安全,对地方种猪仍不够安全,保护率可达80%~96%。预防或消灭猪气喘病主要在于坚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在疫区以康复母猪培育无病的后代,建立健康猪群,主要措施如下: 1.自然分娩或剖腹取胎,以人工哺乳或健康母猪带仔法培育健康仔猪,配合消毒切断传播因素。 2.仔猪按窝隔离,防止窜栏。育肥猪、架子猪和断奶小猪分舍饲养。 3.利用各种检疫方法清除病猪和可疑病猪,逐步扩大健康猪群。 未发病地区和猪场的主要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时,一定要严格隔离和检疫。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推广人工授精,避免母猪与种公猪直接接触,保护健康母猪群。 健康猪群鉴定标准: 1.观察3个月以上,未发现气喘症状的猪群,放入易感小猪2头同群饲养,也不被感染者。 2.1年内整个猪群未发现气喘病症状,所宰杀的肥猪、死亡猪只检查肺部均无气喘病病变者。 3.母猪连续生产两窝仔猪,在哺乳期,断奶后到架子猪,经观察无气喘病症状,1年内经X线检查全部哺乳仔猪和架子猪,间隔1个月再行复查,全部无气喘病病变者。 治疗时,土霉素碱按每千克体重40~5Omg,用花生油或茶油100mL(灭菌过)加入土霉素碱25g,均匀混合,在颈、背两侧行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小猪1~2mL,中猪3~5mL,大猪5~8mL,每隔3d一次,5次为一疗程。重病猪可进行2~3个疗程,可获得良好效果。兽用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万~4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到为一疗程,必要时进行2~3疗程。往往停药后出现复发。林可霉素每吨饲料加入200g,连喂3周,或按每千克体重50mg,进行肌肉注射,到为一个疗程也有一定效果。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4~9mg,进行肌肉注射,3d为一个疗程。泰妙灵和磺胺嘧啶按每千克体重各加20mg,掺入饲料饲喂。治百炎(壮观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0mg,每日肌肉注射一次,到为一个疗程,以上几种药物对治疗猪气喘病有一定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