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猪养殖呼唤升级换代
  • 发布时间:2008-10-28 17:43:17 来源:中华香猪网-香猪|斑马小香猪|黄金猪|黑白猪|小山猪|麝香猪|从江香猪|藏雪香猪|环江香猪信息中心
  • 刘吉平是河北省井陉县微水村的村支书。他搞过果树种植,办过企业,2004年萌发了生猪规模养殖的念头。先后投入500多万元,通过近5年的发展建起了一座占地100多亩的种猪养殖场,现有美系大白、长白、台系杜洛克等品种的能繁母猪700多头,年可出栏种猪10000头左右。
          刘吉平说:“养猪其实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活,并不像一般老百姓想的那样简单。很多农户想通过养猪致富的念头十分强烈,但由于传统养殖观念,对种猪的升级换代并不重视。”他说:“母猪品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收入。就拿我们养殖场里纯种的美系大白来说,最多一窝能下仔猪21只,成活19只。一般一窝成活13-14头仔猪。可普通农户家中饲养的本地母猪一窝顶多产10多头仔猪,能成活7-8头就不错了。等到生猪出栏时,养殖一头本地母猪要比纯种母猪少收入上万元。纯种母猪不光成活率高,而且抗病性强,肥肉少瘦肉多、质量好。”
          去年,能繁母猪养殖补贴政策的出台,激发了群众养猪的积极性。为了满足群众对仔猪的需求,刘吉平通过推广人工授精,加快了猪品种的改良步伐。可让老刘感到头疼的是,一些农户按照传统养殖习惯,观念保守,看不清优质品种猪的效益。“去年我有1000多头种猪,都被迫养成肉猪卖,想推广品种改良难啊。”
      向规模养殖要效益
          “单单进行生猪品种升级换代还不够,要想靠养猪致富还得走规模养殖这条路。”刘吉平说起养猪的经验头头是道。在他的养猪场内分为生产区、育肥区、种猪测定区、商品猪测定区、种猪展示区等,一头猪养到出栏要经历好几个猪圈。
          刘吉平的养猪场里建有5个50立方米的沼气池,原料用的都是猪的粪便。用他的话说,“建了这些沼气池,生活照明、厨房用火都可以使用沼气,每年能省下不少钱。”老刘对记者说,规模养殖本身具有养殖标准化程度较高,能实现精细化管理、节约养殖成本、体现规模效益等诸多特点,这就促使养殖户选择向规模要效益之路,将来全省的养猪格局势必会重新洗牌。
         “现在喂猪都要有钱,都要讲规模,没有钱喂不好猪。”河北省灵寿县金塔养猪协会会长聂春山说,自去年猪价上涨以来,该协会规模养殖的比例已占到一半以上,比涨价前增加了不少。而协会内的散养户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防御猪病的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再养猪了。
    期待生猪寄养模式
          猪价持续高位运行,让众多散养户徘徊在十字路口,他们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怕市场波动。然而,他们也渴望分享猪价上涨带来的利益。他们希望在一些养殖企业的带动下,通过生猪寄养的模式可以运作起来。
          栾城农户王安富以前曾在湖南打过工,他说,湖南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生猪寄养模式。寄养户从养殖企业免费认养2个月大的小猪,养殖企业为寄养户免费提供饲养生猪所需的饲料、防疫药品等,并为寄养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到小猪可以出栏时企业支付给寄养户每头60-70元的工钱。尽管寄养的收益并不高,但在王安富看来寄养也有诸多好处。一是寄养不担风险;二是不费事,每天只喂两次食,打扫3次猪圈;三是在家打工,既顾了家了,又不误农活。
          对于寄养模式,专家认为,寄养的好处在于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和闲置的场地,是一种值得发展的模式。但是,寄养模式是否长久,与农户的素质的农户是否诚信有很大关系。寄养实际是农民为企业打工,他们所挣的仅是工钱。而且,寄养对企业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规模养殖与农户散养并存
          如果把寄养看作是规模养殖的一个“变种”,目前的养猪模式实际是规模养殖和农户散养两大类型。随着猪价持续高位运行,规模养殖户正日音益增多,农村散养日渐减少。规模养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是否能取代农户散养呢?
          河北省农科院专家认为,尽管规模养殖场在不断崛起,但它还未完全站立起来,其生产总量仍是有限的,其生产能力还无法与千家万户的散养抗衡。千家万户的散养模式既是河北省传统的养殖模式又充分符合我国国情。农户散养生猪是农民必要的增收模式,为保护散养户的利益,我国出台了包括能繁母猪养殖补贴在内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而农户想在生猪养殖上有所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进行生猪品种的升级换代,饲养优质纯种母猪。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散养都不可能完全被规模养殖所取代,农户散养与规模养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