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进入冬季,天气变冷,猪很容易出现腹泻的现象,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冬季常见的三种病毒性腹泻,希望对您的养猪生产有所帮助。
1.传染性胃肠炎 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各种年龄的猪消化道感染、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其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源抗体状况和流行的强度有关,一般10日龄内仔猪有高度死亡率,5周龄以上的病猪很少死亡。 本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毒的康复后带毒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黏膜、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和扁桃体中,并可随粪便排毒达8周之久。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密闭猪舍,湿度大,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即11月至4月之间。一旦发生,在猪群里迅速传播,数日内可使猪群大部分猪受感染。在老疫区常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地方流行性发生,常限于发生在6日龄到断奶后2周的仔猪,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新疫区的低。 哺乳仔猪往往在吃奶后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为黄绿色或灰白色,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先短期升高,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泽,颤栗,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严重口渴,迅速脱水,很快消瘦,最终因衰竭而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往往成为僵猪。架子猪、肥猪和成年猪发病率高,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发生一至数日的减食,无力,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体温升高,严重腹泻,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日恢复,极少发生死亡。妊娠母猪和成年公、母猪感染后常不发病,少数发病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软便。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或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组织学检查,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有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有的并发肺炎。 2.猪流行性腹泻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俗称冬季拉稀病。其病原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毒病属。对乙醚,氯仿等敏感,对外界环境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本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12月至来年2月寒冬季节,夏季也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19%。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病死率平均50%。与TGE不同,PED传播较慢,常在4~5周内传遍整个猪场,死亡率不高,有一定的自限性,经1个月左右流行自行停熄。 剖检病变局限于胃肠道。胃内充满内容物,外观呈特征性地弛缓。小肠壁变薄、半透明。显微病变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未端,呈斑点状分布,受损区绒毛长度从中等到。严重变短, 变短的绒毛呈融合状,带有发育不良的刷状缘。 以上三种腹泻病都是由病毒引起了,一旦发病后治愈率很底。所以这三种病的预防主要是采取保健和免疫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清除粪便及其污染的垫草,消毒被污染的环境和器物。在腹泻的最初24~72h,用葡萄糖盐溶液给病猪口服,对于防止脱水有一定的效果。适当给予止泻剂和降低肠蛹动药物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使用抗菌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平时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卫生,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可有效的预防此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