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马香猪”,于1982年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时正式命名。原产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鲜香味美,故美名之。巴马香猪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稳定的遗传基因、且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1995年3月在北京人民礼堂召开中国首批百家物产命名会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称号。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由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过去由于交通信息的闭塞,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这么一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巴马香猪外貌清秀,体型小、矮、短、圆、肥。外貌颜色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型白斑。头轻小,嘴细长,多数猪的额平而无皱纹,有的个体眼角上缘有两条平行浅纹,耳小而薄。颈短粗。背腰稍凹。胸宽圆。腹下垂,多触地。前肢直,后肢卧系,四肢细。头至颈部前1/2或1/3处及臀部为黑色,脸正中有白斑或白线伸至鼻端。部分猪只在背腰间有大小不等的黑斑。黑色交界处有黑底白毛灰色带,被毛纤细柔软,尾长过飞节。尾端毛呈鱼尾状。小猪被毛稀疏细,有光泽,皮肤红润细腻;成年猪被毛较长,尤其是公猪,被毛和嘴粗长似野猪。 巴马香猪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性野早熟。性成熟为99—127天(公猪最早16天便有个别分泌性腺素并能产生精子,一般为26—50日龄),母猪性成熟体重14—21千克;成年体重35—45千克。8—10千克仔猪屠宰率为61%,后腿比28.47%,胴体瘦肉率59.36%,眼肌面积5.74cm2。经产母猪年产两胎,平均每胎11.5头,断奶育成率95%以上。 巴马香猪肉质特点: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 巴马香猪肉味特点:清香甘甜,营养丰富,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尤其独特的是,乳猪在哺乳期任何日龄阶段屠宰食用绝无奶、腥膻等异味,以肉香无奶腥味称著于世。。 巴马香猪是目前世界上原始品种中最小的品种之一,属珍稀微型猪,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巴马香猪可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和作为侦缉动物和宠物的开发利用。以民间传统工艺按食品卫生标准精心制作而成的巴马腊香猪,具有清香留齿、爽口不腻的特点,畅销国内外。 巴马香猪在广西巴马县的凤凰、那姚、羌圩、田东县的朔良和田阳县的玉凤等地广有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