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巴马香猪种质资源保护方案
  • 发布时间:2008-10-20 13:16:47 来源:中华香猪网-香猪|斑马小香猪|黄金猪|黑白猪|小山猪|麝香猪|从江香猪|藏雪香猪|环江香猪信息中心
  • 、方案提要
      
    1.1方案概况
       
    方案名称:巴马香猪种质资源保护方案
       
    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局
       
    实施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总站
     巴马瑶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
     巴马香猪原种场
       
    实施地点:巴马瑶族自治县
       
    技术依托:广西大学动科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
       
    期    限:2003年—2010年
       
    目    标:2007年保种场饲养原种巴马香猪母猪400头,公猪20头,保种区饲养巴马香猪纯繁母猪6000头。2015年保种场饲养原种巴马香猪母猪800头,公猪40头,保种区纯繁母猪1万头以上。
       
    投    资: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40.2万元,流动资金258.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5万元,自筹85万元。
       
    1.2品种基本情况
       
    1.2.1.品种的形成
       
    巴马人民素有养猪嗜好,养猪既是人民食用油和肉食的主要来源,又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群众养香猪已有悠久的历史,因无文字记载,考究实属困难,但走访多位老寿星,均说这种香猪我们祖祖辈辈都饲养,故而至今最少也有三、四百年的饲养历史。
    由于产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社会习惯,民间风俗,饲料品种,交通通讯和经济发展缓慢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巴马香猪形成的特殊条件。
    产区群众逢年过节常以小猪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以示尊敬和亲热致诚,同时具有宰食小猪和烤制全猪的习惯,故而人们嗜好小型猪的生产,并选择早熟易肥,骨细皮薄且耐粗饲的猪品种进行自繁自养。
    采取特殊的繁殖方法,即高度的近亲繁殖,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形成其血统单一的公猪配种区域,长期结果使群体分化,基因分离重组,隐性不利的基因在群体中逐渐被淘汰,而在选择的作用下,巩固和加强了性野早熟,体小肉香的遗传特点。
    产区交通通讯落后,使香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没有外血导入,造成了纯合的自然闭锁群,给品种纯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遗传表现纯合稳定的种质特性。
    产区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的生活水平低,形成了粗放的饲养管理和以青粗饲料为主的饲养条件,使该品种耐粗饲和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由于长期处在恶劣的生活环境条件下,使生存下来的个体生长发育受阻,个体的体重、体尺相应减少,由定向的量变产生了质变,形成了小型化的猪种。而产区农户常以粳米、糯米作为精料喂猪,也是促进该品种形成的因素之一。
    该品种在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下,以特殊的繁殖方法形成了体型小,增重慢,肉多早熟,肉质香嫩等特点。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强了自然选择;高度近亲的特殊繁殖方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利于基因的纯合固定;地理位置的隔离为闭锁给自繁自养创造了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缓慢决定了猪的选育方向和相应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和饲料水平,为此,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品种特征的优良地方猪种。
        1.3.产地与分布
    广西巴马香猪原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巴马镇、那桃乡、百林乡和燕洞乡,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这四个乡解放前属于百色地区思隆县的七里区,故巴马香猪又称“七里香猪”。
        1.4 体型外貌
    巴马香猪体型矮、小、短、圆,头轻小,耳薄、小、直立稍向外倾(似鼠耳),背腰微凹,腹较大下垂而不拖地,四肢短小紧凑,蹄玉色,乳房细软,不甚外露,乳头排列匀称,一般为10~14个。
    该猪种的毛色主要特征为两头黑、中间白,即从头至颈1/3~1/2和臀部为黑色。额有白斑或白线,鼻端、躯干和四肢白色;躯体黑白交接处有2~5厘米宽的黑底白毛灰色带。部分个体背腰分布大小不等的黑斑。被毛稀疏细短,有光泽。
        1.5 生产性能、繁殖性能
        
    1.5.1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性能:仔猪初生重平均0.47千克,20日龄体重平均2.08千克,60日龄体重平均7.01千克,母猪6月龄平均体重21.5千克,18月龄平均体重37.75千克。种公猪3月龄平均体重9千克,成年平均体重32.8千克。
    该品种一般胸围等于或大于体长,6月龄母猪平均体长52.9厘米,成年母猪平均体长79.28厘米。
        产肉性能:经屠宰测定,成年巴马香猪屠宰率为66.53(±2.48)%,净肉率为49.27(±1.99)%,眼肌面积13.30(±0.24)m2,背膘厚度1.56(±0.37)m2,骨肉比1:5.33。
    肌肉主要化学成份:
    单位:%、kJ/100g
    项目
    水分
    干物质
    蛋白质
    脂肪
    膳食纤维
    灰分
    发热量
    成分
    73.0
    27.0
    21.8
    4.7
    0
    1.17
    550
    注:发热量550kJ/100g≈132kcal/100g
     
    50~70日龄体重为6~8千克,屠宰率为56.25%~61%,胴体瘦肉率为53.10%~59.36%,脂肪占胴体体重14.7%~19.79%,骨头占胴体重8.82%~12.5%,皮占胴体重8.89%~10.94%,后腿比23.96%~28.47%,眼肌面积4.59~5.74m2,皮厚0.11±0.02m2,背膘厚l.20±0.18m2,这一规格的巴马香猪是制作烤乳猪和腊全猪的上乘原料。
    巴马香猪肉特点:骨细皮薄、胴体脂肪洁白、瘦肉鲜红、肉纤维细嫩、柔软、味鲜甘香。
    肉质营养成分:据广州暨南大学对巴马香猪肉的测定结果表明:巴马香猪肉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其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82克/100克,脂肪4.3克/100克,热量115千卡/100克,钙55.37毫克/100克,磷196.3毫克/100克,谷氨酸3010毫克/100克。
    1.5.2繁殖性能
    据调查巴马香猪繁殖性能如下:

        1.5 目前情况
       
    1.6.1 发展现状
       
    1.6.1.1品种资源的调查与考究
    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猪产品追求所发生的变化,猪种交换日趋频繁。五十年代末期,外来猪种源源进入,巴马香猪血缘混杂情况日趋严重,在不同程度上干预了其特有的遗传信息,基因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1981年5月,河池地区畜牧兽医站与巴马瑶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文件和工作部署,联合组成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组对巴马香猪种质资源进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年9月,黔桂两省根据“全国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编委会西南猪种编写工作座谈会的要求,组织有关科研、院校和畜牧行政部门的科技人员,组成香猪联合调查组,再次对巴马香猪种质资源进行了联合调查,两次联合调查均表明:当时,具有香猪纯净血缘生殖生理、体型外貌以及生产性能等的群体或个体已为数不多,全县仅存“标准”的巴马香猪母猪121头,巴马香猪纯种资源已濒临灭种。
        1.6.1.2巴马香猪保种场的建立
    对巴马香猪种质资源的调查结果真是触目惊心。这一结果引起了政府对巴马香猪的极为重视和关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当机立断,于1982年拨出专款,建立了巴马香猪保种场,县级地方政府也编制了保种机构,确立了保种单位。经过二十年艰难的保护与提纯复壮,不但保住了巴马香猪这一珍贵的地方种质资源,而且在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6.1.3保种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成绩:自巴马香猪保种场建立以来,巴马县畜牧部门和保种工作者,历尽艰辛,致力于巴马香猪的提纯复壮和保种研究,检验论证和上报认定工作,既保护了巴马香猪这一珍贵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全县纯净的巴马香猪母猪由1981年的121头,发展到2002年的2436头,种公猪122头,其中保种场纯种母猪216头,公猪16头,后备母猪131头。经过对巴马香猪的提纯复壮,使其种质数量和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并于1985年截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为了扩大知名度,使巴马香猪能尽快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通过上报论证,1995年3月,巴马县获中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专业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当时的农业部何康部长还在证书上签署了名。为使巴马香猪种猪达到标准化,我们竭尽全力地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验证和测定工作,终于顺利列入97~98年度广西农业标准化项目——巴马香猪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并顺利通过专家、教授的评审。2002年6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发布了巴马香猪地方标准,并从2002年10月18日起实施。
    经过对保种场设施的改善,种猪不但增加数量、也提高了质量,1999年1月,巴马香猪保种场通过自治区的验收,取得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选择原产区和有经验的农户(特别是交通闭塞的村屯)建立保种区,自1994年以来,共建立保种区五个,饲养纯净香猪母猪468头,使种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原种场对保种区母猪不定期更新。
    问题:由于巴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极端困难,保种场建立至今,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保种选育补助方面没有财政投入,而且在保种科技人员的工资问题上也未得到保证,仅能领取一定的差额工资。在保种工作上,近几年来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每年拨给一定的保种经费,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保种场基础设施仍很薄弱,猪舍设施是八十年代所建外,其它检测设施较为缺乏;跟不上工作的需要,给保种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同时,在巴马香猪还未完全进入商品化和充分体现其应有价值前,保种亏损较大,群众对饲养香猪缺乏信心,这种经费不足的现象易造成的保种和提纯复壮生产过程脱节而陷入僵局。由于巴马香猪声誉的提高及巴马香猪产品加工方法的单一或不当,易给不法商贩钻空子而掺杂使假,严重影响声誉,给巴马香猪的持续生产和销售设置障碍,从而影响保种和推广(以猪养猪)。在生产和推广上急功近利,易造成质量问题的恶性循环;为突出成绩,把关不严,使得“假货”有机可乘,给纯种繁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资金的缺乏给保种场的选育提纯复壮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使得保种区农户不愿接受纯繁而利用香猪母猪进行杂交,故而保种工作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方可顺利进行。
        1.6.1.4保种现状和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经过畜牧科技人员对巴马香猪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多年的艰辛努力,既保护了品种资源和提高了品种质量,又使得巴马香猪的知名度愈来愈高,县人民政府对发展巴马香猪这一地方产业引起高度重视,2000年《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国家、自治区和巴马县财政的支持,将该项目列入国家财政支持科技扶贫项目,并已正式启动和实施。
    为了规范巴马香猪的商品流通市场,打击假冒产品和不法商贩,巴马县政府组织畜牧、经贸等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香猪生产经营管理机构,采取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联动方式,进行产供销统一管理,2000年以来,共选择商品生产用香猪母猪3986头,投放基地饲养,同时指导农户选择饲养香猪母猪2000余头。为提高养殖户饲养香猪的积极性,在投放商品生产母猪的同时,采取保护价由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签订回收合同,至2002年底,全县共饲养商品生产用香猪母猪7436头,全年出栏商品香猪12万头,产值780万元。但是,在今后的商品生产中,为提高质量,这些生产用母猪还需进一步提纯复壮。
    在支持配合科技扶贫发展地方支柱产业的工作中,保种场不仅直接为基地养殖户选择培育商品生产用香猪母猪,而且深入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将巴马香猪的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为养殖户保驾护航,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使农民通过香猪养殖直接受益。
    在指导基地开展商品生产的同时,继续加强保种场的选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创造条件,使保种场的种猪群质量逐年提高。
        1.6.2.品种特点和群体数量
    巴马香猪,外貌清秀,性野早熟,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力极强.其肉清香甘润,胜似山珍野味——果子狸,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而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过去曾是皇室贡品。
    巴马香猪是广西优良的地方猪种,也是国家宝贵的小型猪基因库成员之一,其骨细脚矮、皮薄多肉,其肉味鲜甘香,素有山珍果子狸之美称,是猪肉中的上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巴马香猪越来越为世人所认识。国家对巴马香猪十分重视,1982年自治区政府拨出专款建立了巴马香猪保种场,并多次拨给保种经费,使得巴马香猪得以保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2001年底巴马香猪存栏为12.60万头,其中种母猪1627头,公猪83头,商品生产母猪9265头,后备公、母猪和仔猪11.50万头。
        1.6.3 市场前景
    巴马县是世界“长寿之乡”,巴马香猪以其独特的体形和其肉质细嫩,味道甘鲜、皮酥溢香,肉多脂少而著称于世,实为肉食中之珍品。随着巴马香猪知名度的日益提高,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洽谈生意,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1993年以来,巴马香猪活猪的销售价格一直保持在10~18元/公斤,1997年春节达22元/公斤,腊香猪也保持在80~140元/公斤。2001年商品活香猪销售11万头,腊香猪销售4万头,产品远销广东、云南、河南、海南等省市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畜牧业与国际接轨的时机日益成熟,香猪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保护的必要性
       
    2.1.1是有效保护巴马香猪遗传资源,确保本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巴马香猪是长期高度近亲交配与当地饲养条件交织影响下形成的小型猪种,以肉味著称于世。其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抗病力强产仔多、早熟。其优点贵在肉味上乘。乳猪和双月龄断奶仔猪肉均无奶腥味或其他腥臊异味。皮薄而柔软、肉质脆嫩、味甘而微香,是制作烤乳猪和腊全猪的上乘原料。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肉完全一致,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经广西区检测中心检测,巴马香猪肉蛋白质含量为21.8%,脂肪4.7%,灰分1.17%,热量为550KJ/100g。巴马香猪由于高度近交,其遗传学上纯合型的基因会很丰富,不良的隐性基因也会经过大量的淘汰,所以可供作育种研究素材,也可供杂交试验之用,是基因库中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另外,巴马香猪性野,耐粗饲,抗病力强,也有助于研究抗病基因。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畜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加强对巴马香猪种质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给育种提供研究素材和有研究价值的抗病基因,这对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1.2人类追求高品质肉食品的需要
    巴马是世界著名的长寿之乡,吃巴马香猪肉也是长寿因素之一,因巴马香猪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香酥,符合人们追求高品质的需要,同时由于巴马香猪粗放的饲养方法决定了它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放心肉食品。而且,在地方原始品种中,巴马香猪的瘦肉率也较高,肥肉部分能量低,脂肪少,食而不腻,有益于美容。
        2.1.3是改变人们膳食结构、开发长寿绿色食品的需要
    巴马香猪,性野早熟,粗放易养,抗病力强,生产周期快。在饲养过程中多采用青绿饲料为主,要求的饲料营养水平低,普通的农副产品作为香猪饲料完全可以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很少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是优质的无公害食品,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在国际市场上应具有很强的竞争潜力,作为改变人们膳食结构、长寿绿色食品的开发利用,具有非常必要的意义和十分广阔前景。
        2.1.4为其它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研究的依据
    通过提纯复壮,提取和保护矮小基因库。巴马香猪遗传性能稳定,近亲不衰,其特殊基因,世界罕有,作为遗传研究很有保护价值。巴马香猪,矮、小、短、圆,按照一定的方向选育,可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模型,是医学研究良好的原始素材,开发前景广阔。
        2.1.5
    是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
       
    广西山区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青饲料、农作物资源十分丰富,如红薯藤、芋头叶、芭蕉芋和蔬菜类等,野生青饲料种类繁多,数量充足,常用的主要有纱树叶、革命菜、野苦卖菜、田菜和灯盏菜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稻谷,还有木薯、蕉芋、芋头、红薯、黄豆、绿豆、饭豆、火麻等。农家1~4月份的养猪青饲料多为野生植物,5~12月份则多用红薯藤叶和芋头叶。由于青饲料来源丰富,四季不断,所以群众对贮料过冬度春问题考虑较少,用不完的红薯藤叶多风干贮存,使用时稍加粉碎煮熟,然后掺以玉米粥、米糠等喂用。青饲料一般占日粮的60~70%,精、粗料各占15~20%。此外,还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种类繁多的森林野菜,以上青粗饲料均可作为本地猪和香猪的主要饲料来源。香猪均能在以青饲料为主,适当配合糠麸的饲养条件下维持正常生长与繁殖。做好该品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是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早日脱贫至致富奔小康的迫切需要。
        2.2保护的可行性
       
    2.2.1饲料资源丰富
       
    巴马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青饲料来源丰富,人工栽培的主要有红茹藤叶、芋头叶、芭蕉芋和蔬菜类等,野生青饲料种类繁多,数量充足,常用的主要有纱树叶、革命菜、野苦卖菜、田菜和灯盏菜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稻谷,还有木薯、蕉芋、芋头、红薯、黄豆、绿豆、饭豆、火麻等。农家1~4月份的养猪青饲料多为野生植物,5~12月份则多用红薯藤叶和芋头叶。由于青饲料来源丰富,四季不断,所以群众对贮料过冬度春问题考虑较少,用不完的红薯藤叶多风干贮存,使用时稍加粉碎煮熟,然后掺以玉米粥、米糠等喂用。巴马香猪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的特点,加上产地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条件,是香猪生长繁衍的好地方。
        2.2.2种质资源丰富
       
    据统计,2001年底,巴马香猪共存栏12.60万头,其中纯正可利用香猪母猪1627头,后备母猪3261头,成年种公猪83头,后备种公猪131头,纯正香猪仔猪9385头,用于商品生产的繁殖母猪数为9265头,后备母猪2402头,公猪和后备公猪466头。商品代香猪仔猪9.94万头。
        2.2.3条件成熟,有保种经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2年拨出专款,建立了巴马香猪保种场,县级地方政府也编制了保种机构,确立了保种单位。经过二十年艰难的保护与提纯复壮,不但保住了巴马香猪这一珍贵的地方种质资源,而且在群体数量和个体质量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巴马香猪的提纯复壮和保种研究,检验论证和上报认定工作,既保护了巴马香猪这一珍贵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全县纯净的巴马香猪母猪由1981年的121头,发展到2002年的2436头,种公猪122头,其中保种场纯种母猪216头,公猪16头,后备母猪131头。2002年6月1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已发布了巴马香猪地方标准,并从2002年10月18日起实施。1999年1月,巴马香猪保种场通过自治区的验收,取得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2.2.4地方政府重视
    近几年来得到自治区政府的支持,每年拨给一定的保种经费,使香猪得已保存下来。县人民政府对发展巴马香猪这一地方产业也引起高度重视,《巴马香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委立项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2000年得到国家、区级和县级等财政的支持,将该项目列入国家财政支持科技扶贫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2001年由陆川县畜牧水产局承担《陆川猪保种选育》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49万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自筹9万元。
    2.2.5结论
    香猪是众多猪品种中的袖珍品种,皮薄而软、肉质脆、味甘而微香,是制作烤乳猪和腊全猪的上乘原料。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肉完全一致,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在饲养过程中多采用青绿饲料,很少使用添加剂和抗生素,在特殊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下饲养出的优质无公害食品,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消费观念,在国际市场上应具有很强的竞争潜力。该品种目前主要还只局限于广西境内有饲养,群体数量都还相当有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其身价不断提高,国家对该品种采取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3、保种方案
       
    3.1、保种形式
    活体保种,采用保种场和保护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建立200头以上的核心群1个和保护区5个。
        3.2、保种目标与规划
    至2007年保种场饲养原种巴马香猪母猪400头,公猪20头,保种区饲养巴马香猪纯繁母猪6000头。至2015年保种场饲养原种巴马香猪母猪800头,公猪40头,保种区纯繁母猪1万头以上。
        3.3、选育目标
       
    3.3.1、体型外貌:
    根据巴马香猪品种要求,通过提纯复壮保持其矮、小、短、圆的原始体形和不腥不腻、清香甘润的风味,实现其表型性状统一,即“两头黑,中间白”,不出现杂花分离现象和遗传缺陷。
        3.3.2、性能:
       
    3.3.2.1 母猪窝产活仔数由2000年的8.96头提高到2005年的9.8头和2010年的11头。
        3.2.2.2 屠宰率由原来的54.19%提高到2005年57%和2010年的63%。
         3.3.2.3 胴体瘦肉率由原来的50.7%提高到2005年的56%和2010年的64%。
        3.4保种方法
        3.4.l活体保种
    按各血统等量公母比例留种法进行原地活体保种,采取自然交配,并根据本品种的特点尽量采取近交,达到一定程度后,确定各血统的优良性状,再适当引入本品种其他优良性状的外血,并每年维持相对稳定数量的种猪。
        3.4.2、品系选育
    根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原理,采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或使用GPS电脑软系统),通过指数选择法和配合生产环境与饲养水平的控制,组建巴马香猪选育核心群,开展巴马香猪品系选育,提高巴马香猪质量。
        3.4.2.1巴马香猪群体系谱的建立和审查。对保种场和保种区巴马香猪纯种母猪和公猪进行全面普查,在原有种猪系谱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巴马香猪群体系谱,并建立电脑档案。通过系谱记录和种猪档案资料分析种猪血缘关系和生产繁殖性能情况,绘制品系图,按同质条件建立系祖群。
        3.4.2.2建立育种核心群。通过对巴马香猪群体系谱的审查,在保种场和保种区内挑选生产繁殖性能最好的纯种公猪10头,母猪100头组建巴马香猪育种核心群(基础群)。核心群内公猪以及公母猪之间允许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这是由该品种特性所决定的)。
        3.4.2.3采用“闭锁繁殖”的选育方法。核心群建立后,群体闭锁繁育3~4代,每个家系按一定的比例在每个世代中严格选留公、母猪。在群体内加大近交力度,采取亲子或全同胞交配,选育到第四代后,使其基因达到高度纯合,从而通过严格的选择,根据选育方向并经性能测定后,将家系成员表现差的整个家系淘汰。此时,再引入同一品种具有各方面性能表现优秀的公母猪进入核心群,重新组群而进行下一代繁育。通过世代重叠使用而达到最终选育目标。
        3.4.2.4加强选择目标的指标测定和选择,并根据遗传力和遗传相关指数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选择强度。选择是群体继代选育的关键,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遗传改进量和加快改进速度,采取系谱及家系选择和个体选择相结合,并通过继代同质选配和多世代循环而达到固定优良基因。
        3.4.2.5尽量消除偏差。根据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创造和稳定选育条件,消除环境偏差,尤其是在选择肉质性状过程中要加强饲料的研究和饲养水平的稳定,使各世代猪群在选择过程中力求保持相对稳定的饲养管理条件和营养水平,并在同季节、同条件下进行各项性能测定。
        3.4.3技术路线
     
        3.5、依法保种
    依照《种畜禽生产管理办法》,加强巴马香猪原种的依法保护。特别要加强种畜的引种管理,种畜的引进必须纳入统一的轨道,要求做到一级种畜场向上一级种畜场引种,生产群由扩繁场(群)提供,扩繁群由核心群提供。其次是要加强种畜的出场管理,凡出场种畜,必须具有《种畜禽合格证》、《兽医检疫证》和《种畜禽系谱资料》,分别由种畜禽质量监督员和兽医卫生监督员填写表格并签名,分管领导审批。如将不合格的种畜提供给用户,各级主管部门及时查明原因,由种畜场负责调换并赔偿因此造成的饲养损失费。第三是要加强对种畜饲养单位的管理。根据种畜饲养单位的级别、分别由区、市、县农业主管部门每二年组织一次检查验收,合格者颁发《种畜禽生产许可证》和《种畜禽生产许可证》,严禁无证生产和销售。严禁巴马香猪原种场或保护区内开展经济杂交,如确因育种工作需要导入少量外血的,必须由县(市)畜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畜牧部门批准,并采取切实有效隔离措施。
        4、保护措施
        4.1、组织措施
        4.1.1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将巴马香猪品种资源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的突破口。出台有关巴马香猪品种资源保护及合理有效利用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创造广泛吸引资金投入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的宽松环境。
        4.1.2加强领导,建立相对稳定而严密的领导和组织机构。
    成立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畜牧局、财政局、计划局、科技局、经贸局、保种场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的重大困难和问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成立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科技攻关领导小组。组长由畜牧局局长担任,组员由系统内具有高、中级职称,并能组织、指挥开展攻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聘请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主要任务是制定技术方案,负责指导,咨询、培训和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解决技术攻关过程中关键技术难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4.2技术措施
        4.2.1、建立完善适应发挥巴马香猪种质潜力的品种资源保护繁育体系。
    建全和完善巴马香猪品种资源保护场。对巴马香猪原种场进行扩建和改建,并根据品种资源保护的要求,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配置先进仪器设备,使之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品种资源保护场。
    分别建立巴马香猪原种群(活体基因库),核心群(品系选育)和保种区(品系扩繁)。以达到既能保护好优良基因性状,又能对巴马香猪进行定向选育提高,利用社会力量参与保种,提高为社会供应优秀配套系种猪的能力,同时还为建立巴马香猪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建立种质研究,监测体系。
    建立巴马香猪种质测定站,对巴马香猪的遗传性能及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测定研究。对品种资源保护繁育体系内的种猪进行严格的测定,品种资源场垂直向保种区供种,保种区负责对社会提供配套系种猪。原种公猪不对外供种,同时对目前县内不合格的种猪及时淘汰。
        4.2.3、继续完善保种区的建设,建立种猪和优质商品猪基地服务体系。
    对现有的保种区进行造册登记,建立档案,并按保种区选育的要求制定“巴马香猪保种区管理办法”、“香猪保种选育技术操作规程”和“保种选育验收标准和奖励办法”。保种区按“公司+农户”的产业组织管理形式进行管理,以品种资源保护场为龙头,对保种区农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保种区实行一乡一系选育制度,以便与资源保护场的工作衔接。
        4.3其他措施
        4.3.1大力扶持和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作用,继续执行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作方式,严格按照统一标准采取市场连动价和保护价的方式,进行产品的回收和深加工,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4.3.2加强产品的加工和开发力度,开发系列大众化品牌产品,使商品香猪的生产和销售不受季节的限制,做到生产销售一条龙且不脱节。目前巴马县内一家专门从事香猪速冻的生产线已建成,其生产加工能力为年加工速冻香猪50万头以上,加工行业已正式形成。
        4.3.3加大宣传投入,开拓销售市场,促进产品畅销。
        4.3.4认真组织申报材料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完成巴马香猪产地商标的注册工作,加强保护意识,保护品牌,打击假冒伪劣。
        4.4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3~2015年。其中2003~2007年为近期规划;2007~2015年为中长期规划。
        4.5、基础设施建设
    改造旧猪舍1600m2,新征用地建设猪舍2000m2、种猪测定舍800m2、实验室、仓库500m2、技术培训中心1000m2,建设围墙、大门、道路、消毒池及贮水塔等,完善仪器设备及办公设施配套。
        4.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6.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40.2万元,流动资金258.9万元(附后表)。
        4.6.1.1品种资源保护场建设,总投资6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61.1万元,流动资金218.9万元。2004年底前全部投入。资金来源:申请国家投资51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0万元,自筹70万元。
        4.6.1.2保种区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万元,流动资金40万元。
    2005年前分年度投入。资金来源:申请国家投资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5万元,自筹15万元。
        5.2资金筹措
    本规划近期预算总投入为8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5万元,自筹85万元。
    6、效益分析
        6.1经济效益
    本方案实施后,核心群种猪400头,保护区种猪6000头。一头母猪年可提供香猪为17头计,年新增利润326万元。饲养户年均收入增加100元/户。
        6.2社会效益
    通过对巴马香猪的资源保护,可为国家保存地方优良种质基因,扩大基因库,为生产和科研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地方特产经济的发展,新增产值近亿元,每年为地方财政增收500万元。此外,还直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60万吨,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又改良了土壤,同时还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力1000人,解决了就业门路,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