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仔猪副伤寒症状图谱
  • 发布时间:2008-12-29 22:03:46 来源:香猪-天津香猪|北京香猪|河北香猪|香猪养殖|香猪价格|香猪批发|香猪网|山东香猪
  • 概  述
        仔猪副伤寒 (Swine paratyphoid)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致病性细菌引起仔猪的传染病。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本病大多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多为隐性带菌。我国各地的猪场及养猪单位都有发生,特别是在饲养环境卫生条件不好的猪场,经常有本病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病  原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根据O(菌体)抗原、H(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荚膜抗原称Vi抗原)的不同,分为许多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氏菌有51个O群,58种O抗原,63种H抗原。现已有250多种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种血清型。
        本属细菌是直杆菌,菌体大小为0.6~0.7µm×2~3µm,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长成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湿润的小菌落。在S.S培养基上呈无色菌落。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混浊,培养长时可形成沉淀和菌膜。大部分细菌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山梨醇,产酸产气,不分解乳糖和蔗糖,不凝固牛乳,不产生靛基质。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19%的氯化钠的腌肉中7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但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能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到75℃经1h不被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能选用最敏感的药物。



    流行病学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菌存在于肠道中,通过粪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使之发病。还有的少数可通过带菌母体子宫内感染或脐带感染。有人认为鼠类可以传播本病。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淋巴组织和胆囊中,而不引起发病。但当饲养管理不当,及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通过易感猪体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结果使其他易感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多。据我们对142例统计,主要发生于12月及次年1~2月。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当然,带菌猪的存在,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不良因素的存在更有利于本病传播和造成流行。我们也曾见到,似无不良诱因时,也引起慢性发生的病例。
        本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的猪,特别是1~3月龄(体重10~15kg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但在不利因素作用下,有时可引起很大的损失。我们曾在京郊两个农场观察到:一个农场因饲料突变和卫生条件差引起一次流行死亡107头,死亡率达50%,另一个新建农场因猪源缺乏,从江西等地购买,经长途运输到京,由于猪舍、饲料均较差,加之运到场后管理不当,引起发病流行,768头仔猪中死亡314头,死亡率达41%,而且绵延不断,持续1.5~2个月之久,虽经采取较多防治措施,常不能终止其流行,损失较大。
        猪副伤寒带菌猪较普遍,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外界环境中,因此,有些地区本病长期存在,时而暴发,时而暂停,几乎每年所生小猪都有一部分发生,构成本病的常在性。当有些传染病发生时,常有副伤寒的继发或合并发生,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2.慢性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主要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黏膜的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坏死物呈灰绿、黄褐、黄绿、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见整个肠黏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也见有表层黏膜条状坏死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部分病例,肝脏被膜下有大头针帽大或小米粒大灰黄色结节坏死灶。脾脏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也有见小叶性肺炎的。



    诊断鉴别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  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  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4.细茵分离  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
        5.鉴别诊断  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除了结合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对猪瘟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防治措施
        (一)治疗  对全群仔猪进行观察,发现病猪后立即隔离,及时治疗,并指定专人负责照料。
        (1)土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0.1g计算,口服每日2次,连服3天。
        (2)复方新诺明  每天每千克体重0.07g,分2次口服,连服3~5天。
        (3)磺胺脒  按每天每千克体重0.2~0.4g计算,分2次口服,连服3~5天。磺胺-5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甲基异恶唑(SMZ)等与抗菌增效剂(TMP)按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25~30mg口服,每日2次,连用3~5天。
        (4)喹诺酮类药物  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盐酸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每千克体重2.5mg,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3天。
        需要指出,各地治疗方法甚多,疗效也有差异,在治疗过程中,要结合发病当时具体情况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二)防制措施
        1.饲养管理  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不良促进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发病诱因,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以减少感染机会。哺乳及培育仔猪防止乱吃脏物,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饲料,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2.注射疫苗  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按瓶签注明头份,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肌肉注射1ml,免疫期为9个月;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开水稀释,每头份5~10ml,掺入少量新鲜冷饲料中,让猪自行采食。口服免疫反应轻微。或将1头剂疫苗稀释于5~10ml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3.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及时清除,堆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3~5天,有预防效果。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1.胆囊粘膜坏死
    【急性仔猪副伤寒】胆囊粘膜坏死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胆囊粘膜坏死
    2.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耳朵,鼻端等肢体末梢皮肤瘀血,呈弥漫的紫红色
    3.肾出血,出现坏死灶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肝,肾脏,混浊肿胀,心冠状部,心外膜和肾包膜下点状出血
    4.肝脏小点出血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肝脏小点出血
    5.回肠后段急性出血性炎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回肠后段急性出血性炎
    6.脾脏肿大和滤疱不明显,脾出血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急性败血症多位急性死亡,几乎看不到肉眼病变。但主要病理变化有脾脏肿大和滤疱不明显,脾出血
    7.胃淋巴结出血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急性败血症死亡者,主要可见多处的出血,如胃淋巴结出血,全身脏器有广泛的小坏死灶
    8.结肠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
    9.大肠粘膜炎性充血.渗出的纤维蛋白与脱落上皮细胞凝结为糠麸样伪膜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0.大肠粘膜充血已消退,坏死肠粘膜凝结为糠麸样伪膜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1.大肠粘膜充血全部消退,坏死肠粘膜凝结为糠麸样伪膜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2.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3.肠系膜淋巴结呈索样肿切面灰白色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4.胆囊肿大壁增厚,其粘膜溃疡与坏死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5.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盲结肠内有多量暗红色液体,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16.结肠全段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粘膜附着多量纤维蛋白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结肠全段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粘膜附着多量纤维蛋白
    17.盲、结肠拈膜坏死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盲、结肠拈膜坏死
    18.盲、结肠粘膜坏死、溃疡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盲、结肠粘膜坏死、溃疡
    19.肺水肿,淤血及出血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急性仔猪副伤寒】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42℃高热,急性死亡肥育猪的肺,右叶大范围出血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