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猪血痢综合征感染是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引起的猪的急性综合性疾病。猪痢疾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特有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消瘦、腹泻或黏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该病发病率高、病程为急性、死亡率较高。附红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病程大约为20天左右,死亡率高。这两种病混合感染后,诊断和治疗困难,其高死亡率和高淘汰率给养猪户带来的损失惨重。 发病情况 新密市自2007年3月至今,在牛点镇、来集镇等育肥猪饲养密集区域,部分中小型养猪场饲养的猪只普遍发病。一般猪只引进后7天~20天发病,病初采食量迅速下降或废绝,体温可达 临床症状 不同猪群发病后症状表现不同,多数呈急性经过,1天~3天波及全群,多数病例厌食,剧烈下痢或便秘。粪中含黏液、血液或血块,急性死亡者全身发紫或无明显变化。病猪精神沉郁,呈高度脱水状态,排便失禁,弓腰,腹痛,耳尖、腹下、四肢末端发紫,耳边缘变干并向上卷起,个别猪只出现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干咳,眼结膜发炎,尿液呈咖啡色或深黄色。慢性猪胸腹部、会阴有出血点,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部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 剖检变化 体表可见耳、鼻及四肢末端、胸部、腹部有针状出血点和紫斑,血液凝固不良。颌下、肺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高度肿大,不同程度出血,咽喉部有绿豆大小的出血性溃疡灶。气管内充满泡沫样黏液,肺部大面积瘀血或有点状出血,心肌变性、颜色发白。胃溃疡或胃底部潮红,胃底幽门红肿或出血。急性死亡的猪营养良好,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结肠及盲肠黏膜肿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呈酱油色或咖啡色。直肠黏膜增厚,严重的见有出血点。病变主要集中在盲肠和结肠,肠壁和肠系膜充血、水肿,有的出现黏液性出血性炎症,表层黏膜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黏液纤维蛋白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可见潜在的糜烂面。肝脏瘀血、肿大、质脆,有的重达数千克,表面有区域性坏死灶,胆囊充盈,胆汁似米汤状,胆囊黏膜出血。有的肾肿大,包膜易剥离,有弥散性小出血点,膀胱内膜充血、出血。 诊断 肠黏膜及粪便检查 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黏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可见3个以上具有3至5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有猪血痢的存在。 血液检查 病猪血液呈水样,不黏附试管壁,将收集在抗凝剂试管中的血液冷却后倒出来,可见试管壁有粒状微血,当血液加热到 取静脉血(或抗凝血)滴于载玻片上,加等量盐水混匀,加盖玻片,在400倍~600倍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虫体呈球形、逗点形、杆状或颗粒状。 血液涂片检查 取耳静脉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杆状紫红色虫体,当调动微螺旋时,虫体折光性较强,中央发亮,形似气泡,细胞边缘不光滑,凹凸不平,瑞氏染色镜检虫体呈紫蓝色。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该病为猪痢疾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 治疗 病猪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痢菌净针5毫克,每天2次,连用5天;强力附红消每千克体重肌注0.1毫升,每天1次,连用4天。待猪群采食后,每吨饲料中加入 典型病例简介 新密市牛店镇一育肥猪场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