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盛养猪”的两大猜想(上) 近期,国内盛传“高盛近期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接连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的消息,在媒体深挖下,高盛、德意志银行、艾格菲、百世腾……与“高盛养猪”相关的企业一一浮出水面。“外资养猪将让猪价再次飙升”、“外资将控制国内养猪业,养猪业将成为第二个大豆产业”……各种猜测各种评论争相出台。资本是逐利的,国内养猪业能有丰厚的利润吸引国际资本大鳄吗?养猪无暴利
 据艾格菲的财务报告显示,主业多了一个养猪之后,该公司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619%。截至2008年6月,艾格菲已经拥有25个养猪场,利润平均在90%以上。
 如此看来,养猪的确是暴利行业。但业内人士并不认可这样的的数据。“养猪的利润不能以这两年的利润来计算,行业中普遍认可的是每头猪大概利润为60-100元。”新兴食品公司总经理杨秉权分析,近两年猪价是不正常的,如果预测养猪的收益,就不能以这两年的利润来计算收益,应该以行业普遍认可的利润来计算。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国内养猪业3-5年一个轮回,“赚一年、亏一年、不赚不亏一年”是养猪业的真实写照。除了利润并非艾格菲财务报告所说的那样夸张外,疫病和土地政策是养猪业当前面临的两大风险。2006-2007年席卷全国的疫病还历历在目,近年来,各地频频出台各种禁止养殖、限养养殖的政策,这两大风险是养猪企业不能不考虑的风险因素。因而,养猪业并非“外资”所描述般美丽。
 外资收购猪场的时机和价格充满玄机,令人费解。
 福建养猪行业人士盛桥银先生透露,根据他了解的情况,江西某饲料企业原计划在福建收购18家猪场,目前为止,该企业已经收购了8家猪场,主要分布在福清、南平、马尾等地,猪场的收购价格亦相当理想。而据另一知情人士透露,闽南的某一3000母猪的猪场,曾被报价8000万收购,虽然因各种因素未能收购成功,但这无疑是一个十分理想的价格。
 “如果有人出这样的价钱,我是会卖的!”杨秉权分析了收购猪场的价格,认为收购价格十分理想,他表示,“以我们公司在江门鹤山的一个2200头母猪的猪场,算上存栏的猪及周转资金在内,总价值不超过2000万。以当前的价格计算,新建一个3000头母猪规模的猪场,连周转资金在内,大约需要4000万。”用投资行业术语来说江西该企业在福建的收购是溢价收购。
 “如果该企业是真正投资养猪,选择的收购时机并不正确!”福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养猪行业人士表示,“据我的了解,收购行动是在今年4月左右开始的,被收购的猪场普遍生产情况良好。”
 “2007年年初或今年年底是收购的好时机。”该行业人士分析:“今年4月,猪价还在颇高的位置(当时福建猪价大概在8.7-9.3元/斤之间),猪价高对收购不利。如果延迟到当前,猪价已呈下降趋势,或者到今年年底,那是更好的收购时机;2007年年初是另外一个较好的收购时期,当时是福建高热病高发时期,部分猪场受高热病威胁,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
 在一个并非合适的收购时间用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格收购猪场,这些动作耐人寻味。
 如果简单计算,可以发现,外资溢价收购猪场,收回成本需要很长的时间。假若高盛投资2-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21亿元,按照行业认可的利润计算,约亦需出栏140-350万头生猪才能收回投资。这大概是140-350个万头猪场一年的出栏量或者是14-35个万头猪场10年的出栏量。
 如果按照8000万元收购3000头母猪存栏的价格计算,假若3000头母猪每年能提供6万头上市肉猪,按照行业认可的利润计算,大约需要13-22年才能收回成本,这还是按照静态计算,如果再计算母猪的更新换代,回收投资的时间更长。
 暴利在猪外
 以国际投行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手法,如此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显然并非其真正意图,那么“高盛养猪”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有人认为,通过整合资源,在饲料、动保甚至屠宰等环节,也可以赚取高利润。的确,我国年出栏生猪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据中国饲料行业协会预计,不久的将来,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饲料市场,到2010年达到5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国内饲料市场是一个大蛋糕,但企业超过一万家。实际上,近几年,国内饲料行业受动物疫病、养殖行情低迷、饲料原料价格高企、业内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整体利润并不高。
 另一个可能的“猪”外利润恰好是国际投行的强项。以国际投行的惯常手法,完全有可能通过收购猪场的一系列操作,让企业符合上市要求,或让企业的业绩报告极之漂亮。在经过一系列的炒作,养猪业的题材已经深入人心,完全有可能得到股民的追捧,当企业上市后,投行及企业就达到了低入高出,赚取大量差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