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养猪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1978年以前,我国人圴猪肉占有量9kg以下,人民生活温饱不足。从1978年-1990年猪肉产量有大幅度提高,但人均猪肉占有量在20kg以下,总量仍供应不足,这是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1995年,我国年猪肉产量从2280万T增加到3648万T ,人均猪肉占有量从20kg增加到30kg,从1995年至2000年,猪肉产量基本维持在3600万T-4000万T,人均猪肉占有量在30-32kg左右,猪肉供求矛盾基本解决,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猪肉相对过剩,这是第二阶段。(表1)从2001年开始,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提高猪肉质量,生产“安全肉”和“优质猪肉”的呼声日高,现在一个“安全猪肉”、“优质猪肉”的生产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表1    我国主要年份的猪肉产量 
 二、             人类面临最紧迫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我国养猪生产的巨大成就,我国养猪业在提高猪肉质量、生产安全肉、优质肉的同时,还应做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981年,设在日本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邀请了各国科学家讨论一个题目:什么是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科学家们最后认为,回顾历史,地球上的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有限。我们需要协调好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一个不可违避的事实。人是地球上几百万种生命形式的一种,但由于其在生物进化中独特的性质,人在生物圈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旧石器年代,世界人口每翻一番大约需要3万年。到公元初年,就缩短到一千年左右。19世纪中期,又缩短到150年,到1804年,世界上人口第一次达到10亿。1927年,仅仅过了120多年,人口就达到20亿,相当于历史上几百万年的人口增长数。1960年人口达到30亿,增长10亿,仅仅用了30年。1974年人口达到40亿,仅用了15年。1987年7月11日上午时35分,世界上第50亿名公民在前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降生,这一次增长10亿人口只用了13年。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与上一次50亿人口相隔12年。这是因为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近30年来,中国大约少生了3.38亿多人口,否则“世界60亿人口日”将提前四年出现。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增至80亿。到2050年,将达到100亿的基本饱和状态。 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中国的人口增长占有很大的比重。据历史记载,中国在虞舜时(约公元前2000多年),估计有人口1355万,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1233万户,5959万人。1931年,中国人口达5.8亿,1964年为7亿,2001年,中国人口达12.95亿。 回顾一下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和家畜的密度,我们可以有所清醒。 1953年,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每平方公里面积只有61人、16头猪、8头大家畜(牛、马、驴、骆驼)和7只羊。半个世纪后(2000年)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增加到130人(是1953年的2.1倍),101头猪(1953年的6.5倍),18头大家畜(1953年的2.2倍),39只羊(1953年的5.3倍)和1310只家禽(鸡、鸭、鹅)。与世界同期平均数相比,人口密度比世界高出2.9倍,猪密度高出6.5倍,大家畜密度高出1.4倍,羊密度高出2.9倍,禽密度高出2.9倍。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达到16亿。其人口密度和家畜(禽)的密度还要增加(表2)。即使是目前,某些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令人担忧,如北京市加上外来流动人口,2000年人口密度为1003人;上海市2000年城区人口密度为3740人,全市平均为2640人;广州市加上外来流动人口,2000年人口密度为1483人。     表2   人和家畜的密度(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有) 
 人口的增长,加剧了正在全力对付的几乎每一个重要问题。人类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 境地。人不仅是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资源的消耗者。人类为了自身的增长与生活,需要发展生产,但其结果又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存出现了危机。 在地球这个生物圈内,人类和家畜(禽)的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在中国更为突出。过分拥挤的空间,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各种人畜共患病和新的传染病,威胁人类的安全和生存。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际学者有一个报告指出,1961年,人类已使用了70%的地球生物圈资源,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120%。估推算,全球人均需要2.3公顷的地球面积才能维持现有水平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工业发达的美国,需要9.7公顷,英国需要5.4公顷。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适度与有序的养猪生产 面对日前增加的人口和家畜密度,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倡人、动物、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行适度、有序的养猪生产。猪肉是人类的主要肉食品,人类要生活,不能不养猪,但养猪数量要适度,生产要有序。把猪肉生产作为一种现代产业来办。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养猪数量必然也要增长,但不能太多。全国生猪年出栏数应控制在6.1亿头以内(2001年为6亿头)如以出栏率135%计算,(2001年为128%),生猪年末存栏数控制在4.52亿头左右,(2001年为4.66亿头),如出栏肉猪数与母猪数之比为16:1(2001年是14.49:1)。全国母猪数量应控制在3813万头左右(2001年为4168万头)比2001年减少500万头左右。要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母猪的年产仔数和肉猪出栏数,从而减少能繁母猪数。 2、  适度调整养猪的地域与地点。 由于猪场">养猪场的粪、尿、污水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猪场,污染更大。从公共卫生体系来看,对现有的大、中城市近郊的大、中型猪场应逐步关闭或搬迁,新建的规模化猪场应远离居民区,建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或半山区。在经济和较发达的地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等不宜养猪的地区,可以少养猪或不养猪,养猪场应办在粮食主产区和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即使在这些地区,养猪场建设也应尽量远离居民点,分布在农田之间,与积肥联系起来,不提倡人、猪共居一屋。 3、适度调整和控制养猪场的规模。 要改变过去千家万户的养猪形式。提倡规模养猪,养猪专业户年出栏肉猪应在50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应在100头以上。但养猪场规模也不宜过大,一个场一般养肉猪3-5千头,不要超过年出栏肉猪3万头,如果需要扩大亦应另选地点,相隔一定距离,这样便于处理污染源。 4、改革猪肉的流通方式,制订《屠宰法》,调整布局,就近屠宰,统一检疫,分散经营。 屠宰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屠宰厂的生猪流通性大,来源复杂,容易传染疾病。屠宰过程中,污水量大,污染严重,很难彻底消灭传染病菌。屠宰场又是检疫疫病的重要地点,上市猪肉必需通过屠宰,如果严格检疫把关,对疫病和各项残留进行检测,就可以控制不安全猪肉上市。为此,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屠宰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制订专门法律。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制订了专门的《屠宰法》,实行生猪“集中屠宰,就近屠宰”,不准生猪远距离运输。日本从1965年至1975年10年间,屠宰场院减少40%,至1996年底,全国只有屠宰场541个,而随着屠宰场设备的现代化,屠宰场还在逐年减少。 “调整布局,就近屠宰”是指把屠宰厂(肉联厂)办到生猪主产区(通常是粮食主产区),把现有在大城市中的大小肉联厂(和屠宰点)逐步关闭。农户把肉猪送到附近的肉联厂屠宰后,把冷却肉通过高速公路送到大中城市的若干个肉类批发市场销售。禁止生猪长途贩运(种猪、苗猪除外)。根据生猪出栏数量,按年出栏肉猪100—300万头的地区(县、市)设1-2个肉联厂。每个肉联厂年屠宰生猪能力一般在100万头以上。并随现代化程度提高,不断扩大肉联厂的屠宰量,减少肉联厂的数量。 “统一检疫”是指对生猪的宰前、宰后检疫统一由肉联厂所在地区或上级主管的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肉联厂可以自检,但无最终检疫权。把生产部门与监督、检疫部门分开。不允许自产、免检。“分散经营” 是指在大、中城市仍然允许个体户销售猪肉及产品,但他们必须从肉类批发市场中购取冷却肉或白条肉,不允许自己屠宰自己销售。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不必把大批饲料和生猪往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运输。②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区域优化配置。③发挥农牧结合的作用,养殖场和肉联厂的粪尿、污水可以制作有机肥,通过种植业就地消化、减少土地化肥的使用量。④肉联厂是生猪饲养的终点,也是猪肉流通的起点。不但可以监控传染病而且可以监控猪肉残留。把安全“准入”的门槛提前到肉联厂。 5、适度控制猪的生长速度与胴体瘦肉率。 试验证明,猪的生长速度过快,达90kg体重的日龄太短(145日龄以下),其肉中的水分多,口味差。胴体瘦肉率过高(60%以上),其肉色淡,肌内脂肪少,易发生PSE肉。因此,把猪的日增重控制在550-750g左右,胴体瘦肉率控制在55%-60%左右,这样不但可以改善肉的品质,而且可以减少许多养猪设施,降低饲料的营养浓度,节省成本。 6、适度有序的处理养猪场粪与污水。 一个600头母猪,年出栏10000头肉猪的场,估计全年排粪2300多T,尿6000多T,污水约24000T。平均每天有粪6.5T,尿16T,污水约65T,是一个很大污染源。 治理猪场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场址选择和猪舍设计就要开始考虑。如不采用“高压水冲洗漏缝地板、粪尿混合后再分离”的方法。实行“舍内粪尿分离,减少冲洗用水,控制猪场用水量”的方法,采用“干粪集中加工成有机肥,尿和污水通过好氧发酵和人工湿地”的方法,利用地势实行自流式排放工艺等,不但降低污水处理设备的造价,而且大大减少了日常的维持费用,这是一条值得推广的技术路线。 广开饲料资源。目前养猪多采用“玉米-豆粕型日粮”,但从合理利用地球上的全部饲料资源来看,并不是唯一最好的类型,利用城市泔水养猪、种草养猪、利用各种果皮制造发酵饲料,利用藻类作饲料等多种途径进行养猪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是21世纪前景诱人的养猪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