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肥市坚持把大力发展养殖业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现了“数量、质量、效益、品牌”同步提升,“种、养、加、销”的协调发展。荣获“中国淡水龙虾之都”称号,成为安徽第一养禽大市;肥西县和长丰县进入全省畜牧富民先进县行列,肥东县和长丰县成为国家生猪生产调出大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在安徽全省推广。 养殖业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生猪、家禽、乳业、饲料、龙虾、良种六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加速发展。起点高、规模大、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畜禽水良种、养殖生产、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四类龙头企业集群迅速壮大,形成了生猪、家禽、乳业、饲料、龙虾、良种六大产业集群。伊利、雨润等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资增产和落地建设,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养殖、加工等龙头企业6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10家。 养殖业生产持续增长。围绕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基地建设等综合发展措施的落实力度,在2007年全国范围生猪等生产出现波动中,实现了养殖业生产的逆势稳定、顺势增加。2007年,养殖业产值达71.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8.3%。 规模养殖快速扩张。从2004年起连续多年出台了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补助办法,市级财政先后投入4000万元进行奖补,拉动社会投入小区(场)建设的工商资本近2.6亿元。全市现有规模养殖场(小区)3800个,达到市级标准的5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 养殖业“村企对接”带动效应明显。“龙头带百村,共建新农村”村企对接活动成效显著,全市现有各类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126个,会员2.2万户,带动非会员农户26万户,有近100万人参与养殖产业化经营,养殖富民作用明显。 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产业向心力持续增强,招商引资量和项目建设量均位居全省首位。目前已签约和在建、扩建的千万元以上养殖业投资项目达25个,总投资1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8个。 规避养殖风险,政策支持创历年之最。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奶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龙虾养殖等政策规定。加大兑现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和保险政策等养殖业一系列扶持措施落实力度,有力保障了全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防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省级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强制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2007年全市累计免费发放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1900万毫升、口蹄疫疫苗177万毫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240万毫升、猪瘟疫苗150万头份,全市千万只家禽、百万头牲畜全部免疫到位,实现连续5年安全无大疫。 大力实施动物防疫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和完善了涵盖动物防疫机构、队伍、设施、规章、制度、办法建设等各领域的规程、流程、办法和制度,动物卫生的防疫、检疫、监督、管理迈入了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和科学化轨道。 畜水产品实现全程质量安全控制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与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和畜水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全程系统化监管的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行动物防疫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户籍式”档案,“片警式”监管的新模式。建立了集“服务、管理、监督、查处、应急”五位一体的动物卫生监管工作机制,和执法监督的“三集中三快速”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源头治理,全程控制,产销联防,溯源管理”的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格局。 围绕“养殖、屠宰、流通、经营和外来报验”五大关键环节,积极开展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加大“责任落实、溯源监管、广泛宣传、协作联动、日常检测、专项整治、应急处置和法规支撑”八大监管综合措施的落实力度,实现了畜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监管。连续三年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有效保证了养殖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安全。 文章录入:nick |